《钱》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6 16:24:23
《钱》教学设计

《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教学设计1

知识要求:

1、会认6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

重 点: 从读中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难 点: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能体会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教 法: 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会得压岁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压岁钱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

思考:文章讲了几件事?都是围绕什么来讲的?

学生汇报。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

学生读文。

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这些字的字义的?

3、小组读文

要求:看谁读的又快又流利。

评价。

4、悟

你读懂了什么?

爷爷给我几次压岁钱?分别都放在什么地方?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交流,不会的问题在读中解决。

5、根据课文内容分段

学生根据问题独方分段,师相机指导。

三、自由读文

四、交流:你拿到压岁钱是什么样的心情?有哪些想法?

《钱》教学设计2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同学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你们最喜欢什么?觉得什么最重要呢?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古代的永州认识一个人,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集》。我们熟悉的《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听,注意朗读节奏。

3、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熟文本。

4、生再读文,并结合译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5、反馈自学情况: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指名读文,生评议。

③师带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ì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ǐ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6、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7、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问:

①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②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③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出示结尾: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师指点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你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3、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开展小组辩论赛,话题是:金钱是不是万能的?

《钱》教学设计3

⊙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有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的同学吗?

师: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平时谁来照顾你们呢?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师:有一位亮亮同学,他的父母也到城市里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跟亮亮的生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左边的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阅读图上的文字信息,初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和贡献。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右边的情境图):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图中的数学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并解读每条信息的含义。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问题):谁能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请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好之后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生将列出的算式呈现出来,并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汇报。

预设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首先得求出八月收入了多少元,即 ……此处隐藏14549个字……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演示)

(3)启发:剩下的1个苹果,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里还能分到一个吗?最后分的结果是什么?(每盘最多能放2个,还剩1个)板书:7÷3=

(4)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7下面写几?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几个?强调说明: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5)横式结果的写法7÷3=2……1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2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6)指导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2、尝试题:①拿出学具鱼,把8个塑料鱼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同学们分一分。 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8÷3=2………2(与8÷3=2上下对齐)并齐读算式。

四、巩固练习

1、打开书:完成第51页"试一试",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竖式的写法。

2、分组板演与齐练。(算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9÷2

8÷5

31÷6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钱》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

1、例2以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横式表示。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了解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感知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当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各能摆几个?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除法,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新知探究

(1)教学例1,认识余数

①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师:摆一摆,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师:能结合摆的结果和算式说一说吗?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现在给你7个草莓,还是同样的要求,你会摆吗?动手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这1个草莓怎么剩下了?还能继续摆吗?为什么?

师:这一次摆的过程和结果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2×3+1=7(个);6÷2=3(盘);7—1=6(个)6÷2=3(盘);

7÷2=3(盘)1(个)

师:对比这些算式,你想说什么?哪个算式更能表达出刚刚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

师: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你能结合摆的草莓来解释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吗?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②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比较这两幅图和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对比: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怎样?用算式怎么表达?

【设计意图: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2:余数要比除数小

用小棒摆正方形。

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正方形?算式怎么写?

师: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并写出算式。

师:如果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呢?请你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师:如果给你一堆小棒来摆正方形,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会是几根?为什么?

师: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余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算式中数据的观察对比和思考发现得出:余数比除数小。】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交流反馈: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重点说出“余数”是哪个数。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圈一圈、分一分,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4、课堂总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放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课时作业

1、17个,3个3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

算式:17÷3=□(组)□(个)

看到17÷2=8(组)1(个)这个算式,你知道五角星是怎么圈的吗?

看到23÷3=7(组)★(个)这个算式,你又读懂了什么?★到底还剩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

2、每3个圈一圈,数一数圈了几组,剩余部分表示余数,借助直观图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算式17÷2=8(组)??1(个)主要是看除数了解每份的个数,这个算式23÷3=7(组)??★(个)的问题是对整个除法算式意义的考察,余数到底是几渗透了今后学习有余数除法检验的方法,如果有难度,可借助直观来理解。

3、17个,你还想每几个圈一圈,先圈一圈再写一写。

算式:X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

4、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要明白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结果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