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5 04:53:08
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什么是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 ……此处隐藏28334个字……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资料包括学习资料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2、教学资料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

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6、开发和选取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

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

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体系,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但是纵观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国外教学设计的印迹,由此导致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不适应,表现为: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发展的轨迹和成果,提倡学生创造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实践是我国千百年构成的“儒家”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必然造成教学设计在我国构成了所谓“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普及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设计的理论比较抽象、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环节。既使教学专家都很难把握其实质,更别说新手了。我们能够看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过程都只是宏观的描述,根本未带给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来揣摩模型所带给的教学设计过程,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个别教员的专利,远远没有发挥教学设计的教学应用性,实现规模效益。认为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透过教学目标分析能够确定所需的教学资料;透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

虽然因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学习活动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的来说,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动要素。

确定问题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属性,进而能够确定采用哪一种程度的探究活动,有没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是进行完全的探究还是不完全的探究,还是以调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评价为主。在解决问题之前,不仅仅要将问题界定清楚,还需要确定问题所处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问题空间。

构成探究思路确定问题以后,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有些时候,能够思考与学生一齐讨论决定问题,这样,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够将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材料,构成解决的思路和策略。另外,问题的属性不同,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解决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

实施探究开展探究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所确定的探究思路,进行调查、实验、资料收集、访问、考察等各种探究活动,最终将问题予以解决,并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所开展的活动类型能够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能够根据问题的性质来探究的程度选取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结果展示/交流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后,将构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结果,能够是实验报告、访谈结果、调查报告、作品等。探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实际上也是探究过程的一种活动方式,能够将其看作是探究过程的结束活动。

什么是教学设计13

教学概述: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观察、触摸的活动中突破难点,感悟、感知周长的意义。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能力目标: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的年龄为8岁左右,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兴趣很浓。

2、学生喜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教学策略:

1、让学生在摸一摸学具及观察画面中讨论、归纳周长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 在感知周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提示独立完成周长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 教学课件、自制图片。

3、 学生准备树叶、红领巾、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

教学过程:

1、感悟周长、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请大家快速准备好学习用品,我们一起摸一摸树叶、红领巾、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线。(请个别同学演示。)摸到的边线是什么呢?(同桌议一议)什么是周长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学一学。(板课题)

2、展开讨论,感知周长。

请同学们描一描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线。(同桌互相说说边线和周长的关系)观察画面中树叶、门洞、小兔等物体周长的动态演示过程。(独立想一想什么是周长并向全班反馈)思考:图形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对吗?(板画树叶,用彩笔描出边线)教师引导归纳: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板书)

3、联系实际,理解周长。

摸一摸桌面、书面、手腕的周长,互相指给同桌看。

4、周长运用,拓展延伸。

a、想知道茶叶筒底面周长,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观看测绳绕茶叶筒底面周长的动态演示过程。)师生共同测量出实物茶叶筒的周长。

b、观看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

c、观察动画演示,发现每组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利用重合、旋转)

《什么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