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习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平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平。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习: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习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习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习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