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9 10:27:47
《北京》教学设计15篇

《北京》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教学设计1

目标:

1.感知乐曲的欢快情绪。

2.学习看指挥演奏,掌握××|××|×一|×一|×一|一一|节奏。

准备:

1.活动前可在餐前活动中欣赏、学唱此歌曲,并能随乐曲节奏做简单的身体动作。

2.铃鼓、小铃、圆舞板等。

3.《我爱北京天安门》图谱一张。

过程:

1.律动:《我爱北京天安门》。

2.复习歌曲:《勤快人与懒惰人》。

3.学习打击乐:《我爱北京天安门》。

●看图谱拍节奏。

●讨论:《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可以用哪些乐器来演奏?为什么?

●师生共同确定,并记录在图谱上。

如第一句用铃鼓演奏、齐奏时,第一、二句用小铃、圆舞板演奏等。(教师带领幼儿做动作,启发幼儿用铃鼓演奏)

●看指挥(教师),小朋友空手练习。

●教师指挥分部做两次。

●拿乐器合奏。

4.学习当指挥。

●请1~2名幼儿看图谱指挥演奏。

●小结。

以后的复习活动中可增加难度,每句的末尾小结处加入大鼓,或让大多数幼儿都有机会担当小指挥,指挥演奏。.增加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提高自信心。

评价:

1.会正确演奏铃鼓。

2.能初步根据乐曲选择使用的乐器。

《北京》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山、石、土、田、人”5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生字的意思。

2.认识新笔画“竖折”,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继续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会读指定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掌握新笔画“竖折”,按笔顺写好“山”和“石”。

教学准备:

图,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1)抽卡片指名说笔画名称:丨 一 ノ

(2)开火车读识字一、二课生字。

(3)学生领读声、韵母:sh t ɑn u困

2.今天,我们学习识字课第三课“山石土田人”。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新笔画

竖折 ————

1.教师范写笔画,说出各笔画名称。

2.用铁丝演示“ ”,体会竖折是一笔写成。

3.学生书写笔画。

4.同桌互相记住笔画名称和写法。

(二)提自学要求

1.观察图与象形字、现代汉字的相似之处。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根据笔画笔顺跟随表记忆字形。

4.利用图了解字义,组词或说句子。

(三)自学生字“山、石、土”。

(四)反馈自学效果,教师重点指导。

1.“山”:指导笔顺 丨 山

2.“石”:指导笔顺 一 石

3.“土”:上横短下横长。

三、巩固练习

1.指名领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1)“石”:第二笔“撇”在“横”的中间靠左起笔,不要穿过“横”。

(2)“土”:两横长短不一样。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1种笔画和3个生字。

教学反思:利用绘画,让学生画山,要先画最高的山,再画两边低的山,从而使学生记住了山的第一笔是中间的竖。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 复习

(1)指名说笔画名称: ノ 丨

(2)学生领读声、韵母: t r en ɑn i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识字第三课。

二、学习新课

(一)提自学要求

1. 观察图与象形字、现代汉字的相似之处。

2.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困

3. 根据笔画笔顺跟随表记忆字形。

4. 利用图了解字义,组词或说句子。

(二)学生自学生字“田、人”。

(三)检查自学效果,教师重点指导。

1. “田”:笔顺 丨

2. “人”:撇压捺。

三、巩固练习

1. 指名领读本课生字。

2. 识字游戏。

3. 读一读P47。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田”,注意上边略宽,下边略窄。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2个生字。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北京》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学会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便为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能按顺序说说围绕拐杖都发生了什么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写一段话。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按顺序说说围绕拐杖发生了哪些事情。

教学难点:能结合上下文体会“我”的感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其中1个为多音字)。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到描写表示时间的语句,理清课文的思路。能按照顺序说一说围绕拐杖发上了哪些事情。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哪些人拄拐杖的人,你觉得他们需要哪些帮助?

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拄拐杖的人,咱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 新授

1.学习生字

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正音:出示选择正确读音练习题。

……此处隐藏16503个字……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

1.你们的词语读得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同学试一试,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夜幕下的北京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挂图,展示东西长安街夜景。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③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画面,读相应的自然段。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分四人小组自学讨论。

④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⑤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的画面。

②方法同上,重点说说,你在街道上看到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故宫夜景图,让学生感受故宫的美。

②理解年轻让学生了解故宫。

③齐读。

5.齐读第五自然段。

①理解辉煌。

②想一想这一段与哪一自然段相呼应?

三、朗读课文,评出最佳朗读奖。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看图说一说,北京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历史悠久,景色美丽迷人,请你把收集的北京夜景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

三、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3.比一比,组成词语。

问()句()

府()些()

奇()闪()

勾()咐()

紫()夺()

四、作业

1.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流不()

()光()色

()()闪闪

()幕降()

()灯()照

()彩()目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灯的海洋 环形路

王府井 辉煌

光的世界 西单亮丽

故宫

(总)(分)(总)

《北京》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团圆 喜气

《《北京》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