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4-08-16 16:17:10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教学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四、教学过程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社会末期,社会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业和业也很发达。

4、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业,主要劳动力是。

6、思考:“动脑筋”(第26页)

7、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第26、27页插图,识读图形,记住名称并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第二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

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

1、依据第28页图,竞答我国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状况。

2、解决思考题;动脑筋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青铜器:出现时间,灿烂时期;特点是品种多、水平高、分布广。

手工业: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业发达:玉虎、玉象

农业:“五谷”齐全;知道、、技术,使用一定量的青铜工具。

畜牧业:现在的主要家禽品种时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专门牧场。

认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之上的。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阅读材料后理解问题:(有兴趣同学,优先回答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 ……此处隐藏8609个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

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