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6 16:36:27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1

在教《静夜思》之前,已经预料到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背诵。因此,把学生齐背课文和单独背课文的这一环节由课的末尾提到了课的最初。实际上,让他们背诵古诗是对自己在课前考察学情的进一步确认。果然,他们会背诵古诗,但仍存在字音咬不准,不知道怎样停顿等问题。于是我肯定了他们很棒,能背诵诗歌之后,话锋一转,说:“你们虽然会背了,可是里面的有些字音还没有读准呢”稍微的打击,让学生更专注地倾听老师讲课。

其次,孩子背《静夜思》大致是不知其意的。大部分孩子都对第二行有疑问——疑是地上霜。抓住了这个难点,我首先用图片的直观呈现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接着让孩子们读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让孩子们去体会可能困难了点。于是我试着让孩子们想一想,你们觉得月光洒在地上像什么,孩子们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最有兴趣了,有的说像一层白白的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条白裙子……是啊,为什么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纱、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李白当时孤单、寂寞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静下来仔细思考这堂课却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在引导孩子朗读古诗方面,如何让孩子读出这种古诗的韵味呢?要怎样读才能平仄分明又富有诗意呢?这些问题,在之后听薛瑞萍老师的讲座时,得到了一些启发。古诗仍旧要读出韵律美。最基本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很好的方法。总结一堂课,总希望自己在边教边悟中得到提升。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2

20xx年3月18日上午,我听了同组一年级语文老师张xx和夏xx两位老师对《静夜思》这篇古诗的授课,受益良多,特记录反思,以备在自己今后的教学中扬其优点,避其不足。

优点:

1、古诗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读,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通过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体会意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老师再相继点拨引导,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老师通过出示《静夜思》背景插图,优美的配乐,李白的图像,尤其是张金哥老师在理解“霜”这个字时,搭配的图片,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

3、在田字格生字教学中,两位老师对生字讲解细致、认真,值得学习的是能把学生书写反馈群中的生字再进行直播展示、点评,让孩子明白书写的要点,从而把生字写得更规范。

不足:

《静夜思》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能背诵自如,我想诗句的意思的可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引导孩子自己理解、体会,必要时连麦让孩子做一做诗中李白的动作,演一演。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举头、低头等动作,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体会作者李白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差不多都会背了,可其实好多却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样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明白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他在思念着什么呢?也乎意外的是,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

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立刻进入了阅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真是不能够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妈妈爸爸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住校生池升浩先说,他说每一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情绪,明白了什么叫做思念。

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有的说我也很想回家了。最后,我问他们,些时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到达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本来我是打算上失败的一课的,没想到却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学了第六课《静夜思》这首诗,教学之后感触不少。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乡之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结合预习,让学生看拼音自读《静夜思》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识字。因为学生有以前的基础,再加上预习,所以对于古诗的背诵是很轻松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巩固识字。在学生读通了生字后重点就是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了。对此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范读,通过对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去学,读好古诗。再通过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的乐趣。

在学生熟读后,我又引导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随机予以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很丰富,有字词类的、有诗句内容的,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孩子们在动脑思考了。我们就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4

……此处隐藏7353个字……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作为农村的孩子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怎么离开过家乡,有的也只是在爸妈打工的地方待过一段时间。于是我就随机问了一个问题:“咱班的同学当中,有谁曾经离开过‘长江村’,离开过自己的家?”有几个同学陆续举手了。我又追问:“那回忆一下你一般是什么时候最想家,最想家里的爷爷奶奶,想他们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我一般是在晚上想爷爷奶奶,我就叫爸爸妈妈打电话给他们。”“我一般是在中午睡觉时……”

我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进行了一下小结:是的,当夜晚来临时,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亲人和朋友了。诗人也是一样的,他晚上睡觉醒来,看见窗外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经过老师这么一说,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了。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

班上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多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学生的话题打开了,这样他们也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后面我又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此时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最后,有些学生可能还沉浸在思念爸爸妈妈的情绪里,于是我又布置了一项课外的作业,就是让学生晚上打电话把学会的这首诗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自己很想念他们。学生很开心地接受了任务。

综合整堂课的始末,下面再来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吧:

1、导入的图片没有契合这首诗的意境,因为选的是现代都市的月夜图。我当时备课时只是考虑到图片中有圆圆的月亮就能体现是夜晚的景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也没有多想。

2、没能加强对学生朗读古诗的指导训练,读的形式较单一。我之前想的是老师范读再领读,学生模仿,再男女生比赛读。结果学生因为之前就能背下来,张嘴就是之前的唱读,很难纠正过来。

3、时间分配不合理。生字教学中会认的字花时多,读音抓得较扎实,但对于音形义的结合做得不够。另外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诗意去了,以至于会写的字花时太少。

4、学生上课的行为习惯没有培养好。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扭扭怩怩,声音很少,而其他同学不会等待,不善倾听,有乱插话的现象等。

这堂课结束了,问题多多,启发多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面对新的课题,我将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14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是里面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激起了无数异乡游子的思乡情怀。今年,我教一年级语文,课本上也有这首诗,但怎样让一年级的学生真正学好这首名诗呢?是不是仅仅会背就行了呢?怎样在课堂上随文识字呢?我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出了几条教学法。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会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我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学生踊跃发言,很快就回答出了问题,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接下来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情感。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学生的话题打开了,这样他们也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

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此时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体会些什么。

这节课让我收获了很多,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但由此也激发了我对古诗教学更深的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题材的诗歌想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15

《静夜思》是素有“诗仙”美称的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我本打算按照“初读古诗,感悟意境——朗读诗句,感悟诗韵——欣赏古诗,拓展延伸。”的思路进行教学,但我考虑再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与朗读、背诵,哪种方式更有效?非常矛盾。无意中,在阅读《教学之道——写给语文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书时,看到了一篇名为《素读经典》的文章,当时“素读”两个字吸引了我,什么是“素读”,对于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的我来说,带着好奇,快速浏览了一下,才明白“素读”就是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这段话给了我一启示: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确实是难点,一篇课文学完了,回头再让孩子们来读,生字词还是不认识,虽然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却很无效。对此我也很苦恼,怎样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素读”古诗,虽然不理解诗意,但随着“素读”量的增加,学生会不会在“素读”中,慢慢积累识字,这也许是解决识字这一难题的一种方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在上课时临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遍遍读诗,很快孩子们都能熟练背诵下来了,可能这首简短的小诗,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背诵下来了。既然还有时间,我又给学生增加了一首小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对于这首诗,跟学生素读的时间要长一些,但也在课内完成了。学生不仅背过了充满思乡之情的《静夜思》,而且还额外积累了一首小诗,我觉得“素读”的效果还是挺明显的。在今后,我将尝试利用晨读、午检时间,带领学生“素读”经典古诗,扩大学生识字量。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