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算理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先通过“数画片”的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之后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从而导入两位数加一数的进位加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算法,做到算法多样化,开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教学中,我尽量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4+9”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与其他同学的算法比一比等活动,在课堂巡视中更多关注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点拨,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计算教学应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2今天在二(10)班上了新课时,非常荣幸的得到了以孙晓燕校长为领衔的数学课组的指导,听罢孙校长的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不禁唏嘘不已,感触良多,故写下本篇反思,以促进步!
新课《不进位加法》 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生掌握竖式的算理与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具的准备上,用到了计数器、小棒、课件,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具体这节课的不足有:
一、教学重点的把握
本节课我是将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内容一起完成的,是在观摩老教师的课后自己进行的尝试,为了完成这一设定的内容,我基本没让学生进行练习,而教材设计中,这部分是分成两个课时去上的。孙校长指出,作为新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规范,比较严格地按照教辅说明来上,不能看着老教师课上的快,就跟着快。我想这的确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另外,课堂上应注意【精讲巧练】,把练习的机会还给学生,练习时间大于讲解时间,正如名言一样“我听过的,我就忘了;我做过的,我就记住了;我教过的,我就理解了!”
二、口算铺垫的开展
课堂一开始,我设计了十道口算题,主要是一年级已经学过的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通过PPT形式呈现,请举手的同学发言。为了让学生说类似“25加30等于55”而不是直接冒答案“55”,我几次提示“完整的说”,在评课中孙校长提出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并在做提前明确要求“看算式说得数”,还可以以如“转盘、卡片”等更【有趣形式】展开教学,另外口算的练习数量可加多一些。
三、课堂节奏的调节
在第一个知识点“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既用了小棒,又用了计数器,比较费时,其实只用一个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即可,但这部分内容我已用时大约25min,课堂节奏拖沓,学生到后面的学习都比较烦躁,孙校长提出,课堂教学应注意【劳逸结合】,学生的注意力大约15-20min,过了这段时间,就容易走神,这时候,请孩子们静静休息,或者玩一些比较轻松的数学游戏如“我拍3,我拍7(10的组成)”将会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课堂常规的处理
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明确规定】,运用丰富手段进行教学激励。如请学生做题时,提出指令“左手拿笔,右手拿尺子”;学生发言精彩、课堂表现突出,要不吝于发小红花等;上次听课,张老师也指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比较欠缺,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对我来说,的确刻不容缓!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
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在上课时,没有深化【竖式的算理】,写在十位表示几个十,写在个位表示几个一。另外一个班的课,我决定还要增加练习铺垫如:下面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73、26、31、4、40),以便学生对竖式书写注意的地方“个位与个位对齐,数位要对齐”有更深的理解!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3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我总结本堂课的得失如下: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参观机灵狗的书店”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教师的点播缺少及时性。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4本节课我围绕如何把计算课上“活”进行设计和实施,改变了以往计算教学的模式,在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较好地处理了算法多样化和一般方法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列两点思考尤为深刻:
1、计算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
我看过也听过现在许多教师对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往往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 ……此处隐藏6516个字……在活动中体会凑整十法和相同数位相加法的算理。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的小结缺少及时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这节课上完了,也许很多老师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这节课究竟在哪里使用学具比较恰当呢?怎样让学生产生使用学具的需要呢?我个人觉得,单纯的只教算题过程学生能够理解,也能明白,单独的说小棒,进行圈一圈,也可以理解,但是综合到一起,就出现了上下不对照的现象。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我想我会继续研究这几课,以便能够更清楚的让学生明白。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4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累我也上得很累。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对于计算的过程方法也就是表述:先算(),再算(),有一部分学生还没能熟练地表述出来,所以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时,学生也一样没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到再算()时更是一个难点,或许是在上前面的内容时,我没有特别强调“拿先算出的得数来加上还没有加的另一个数”这句话的原因吧。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的问题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所以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而是我把小棒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习,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习时感觉学生对利用“凑十法“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5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另外,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夺红旗"比赛、“争当小医生”等游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根据例题教学后,有的学生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基本学会的情况,还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种题型,因人而异,速度快的学生两项都做,速度慢的学生可以只做必做题。
在教学时,我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反复强调。但课堂练习交上来一看,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计算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顿时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的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教材上的练习少,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在课堂上得由老师扶着做,在家里得由家长扶着做,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太有限了,因此,每天光课本和配套练习的作业都让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在读题的问题上。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马马虎虎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在家里孩子题目做错了,都是家长检查的错误,孩子们也养成了“做完就放到边上等待家长检查”、“错了可以随时改正”的坏习惯,从来不自己检查,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独立计算后不检查,错误百出。
第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们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的,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勉强还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们做题时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来的1”等要点。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要点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即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节奏慢的局面。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问题简单,自己都会,就没有用心的听讲,导致计算过程中以前怎么错的现在还是这么错的,特别是在对向前进“1”的处理,不是多加一次,就是忘记加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的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