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10-17 02:44:07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了解、都知道,说起《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为了复兴大汉的大好河山,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通过三番邀请,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诸葛亮,几人一番交谈之后,同归新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做人要有诚心,做事要有诚意,这样,这件事就会变得又简单又完美。

刘备探访诸葛亮的第一件事是:安排礼物。刘备此时诚心满满,大包大揽的就往诸葛亮居住的隆中走。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想起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场面,以礼相待显诚心,这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走亲访友时的一部分呢?

接着,刘备一行人遇见了司马徽,碰见了田间劳作的农夫,打听到了一些诸葛亮的消息。虽然他们没有访到其人,但却先闻其声、先闻其名。在与其他人的交谈中,礼仪也是刘备不乏的一部分。

刘玄德一顾草庐,只碰见草房里的童子。刘备说了一大堆自己的名号,但习惯一向清贫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由此也可以看出来清闲的山中与世俗纷争巨大的区别。诸葛亮不在,一行人只好上马回去。刘备走时还不忘给小童子嘱咐一句:“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回新野的路上。大家再次遇到了山中隐士:崔州平,玄德再次向徐州平探听消息。此时,张飞已经不耐烦了,刘备稳稳地答了一句:“此亦隐者之言也。”

一行人遇到卧龙之友,冒着风雪前来二顾茅庐。看到了我们现在经常吟诵的一句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看来山中隐士对于生活的诠释更是不一样。可这次遇到的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刘备再一次失望,拿起文房四宝,呵开冻笔写了一封信,又拜辞出门。一路上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张飞这下彻底怒了,他的言语被刘备训斥了一顿。于是三人同行,三顾草庐。这次诸葛亮真的在,在寝室里休息。三人站立在门口等待。诸葛亮出来了,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之事,精密分析,井井有条。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出山加入了世俗纷争之中。

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只要你做人有诚心,做事有诚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完美的。诚心治天下,我要好好品味这句话。(李霖贤)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第一个里程牌,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100年间的历史风云。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书中写的刘备,吕布、赵云、袁绍、周瑜,鲁肃,张飞、孙权、典韦,关羽,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物给我的印象很是深刻。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羽。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温酒斩华雄中这些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最重要的还是他勇武过人,义重如山。

三国里最有智谋的非诸葛亮不可,因为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星灯,以空城计退司马懿,以锦囊妙计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所以诸葛亮让我很佩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诸葛亮誓不两立,周瑜还说:“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周瑜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想把刘备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我感觉周瑜气量狭小,不像一个英雄。刘备很重视人才,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备手下的大将,但他仍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他终于归到了刘备门下。后来,多亏赵云单枪匹马从曹营救出了阿斗,才使阿斗脱险。所以这些事例让我知道刘备很重视人才,赵云对刘备很忠诚。

三国演义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曹操赤壁之战之所以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曹操没有听取并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让我知道一定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故事描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诸侯割据。董卓废少帝,拥立献帝,独掌朝政。曹操与各路诸侯会师讨伐董卓,后董卓被吕布所杀。曹操趁势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几经周折的刘备,三顾草芦终得诸葛亮出山相助,遂联合东吴孙权,赤壁一战大败曹操,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局面。后孙权为夺回荆州,与曹操结盟。刘备难敌孙曹联军,关羽张飞亦相继战死,刘备病逝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祈山欲收复中原,惜最后病殁五丈原。后主软弱无能,终为司马氏所灭。魏自曹睿死后,政权落入司马氏手,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晋朝。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归于一统本片气势磅礴,真实地再现了三国时期战事连绵,哀鸿遍野的战争场面及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的英雄时代。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数次为古人的智谋所折服。其中最让人叹服的便是此书中的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当之无愧为智绝。

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却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义绝便是如此。

曹操,一个令我又爱又恨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当真是奸雄。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令我敬佩的角色,许多令我惊叹的故事,更有无数值得我学习的智谋与道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经历了当时悲壮的战争。总之,读此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我感觉在不同的时期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

现在,读少年版的《三国演义》,我对里面的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我最崇拜的偶像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都显现参观出他的才华横溢、雄才大略······

读一年级时,它在我的心中是一个个传奇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 ……此处隐藏5854个字……马炎一统天下,三国终结。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在我不计其数的阅历中,有一本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我的印象中颇深。《火烧连营》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从而得到了人生的启示。

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刘备一时心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草率的作出了决定。所以在与东吴的战争中,刘备一方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采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被火烧连营,将近全军覆没。

我不禁为刘备深感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挣到的气而丧命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的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的兄弟的性命都搭了上去。这对刘皇叔是多大的耻辱!刘皇叔因自己的私人恩怨没有顾全大局。但凡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都将成为无法改变的过去,自己的结拜兄弟在战场上牺牲,固然会悲痛欲绝,但是刘备应当更加有志有谋的统治蜀国,不辜负自己的兄弟对自己的期望才对。不要因为过去的事情影响现在,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读了《火烧连营》,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因小失大的过错吗?

曾与否,我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一本精美的小本子。我对它爱不释手,正当我还美滋滋的想着这本本子的用途时,一个消息如霹雳般劈中了我:本子被弄坏了。正值气头上的我,找到了“凶手”后也不管她是谁,就朝她一顿骂。她低声辩解:“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的,我……我就轻轻的碰了一下……”她紧张得语无伦次,我却火冒三丈,一时被怒气冲昏了头脑,居然提出了绝交这么过分的要求。她在心中也明知我不讲理,便一咬牙说:“.…..绝交就绝交。”打那以后,我们再也没说过一句话。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懊悔,后悔当初自己太冲动,竟因一本本子这样的小事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虽然过去遇到了许多波折,但是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所以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频频出错。很多人忘记了,我们有改变未来的能力,却没有改变过去的能力。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之中,而是要展望未来。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所以不要再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会失去更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词出自《三国演义》,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曹操,孙权,刘备的英雄人物风云再起,纷争不断,生动地描写的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和最终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涿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中前期刘备和曹操之间相互征战,中后期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这幅画卷里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同时也有情意深长的友情。

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令人难忘。有求贤若渴的曹操,气量狭小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仁德善良的刘备,乐不思蜀的刘禅,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鲁肃,忠心耿耿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前三分定天下,出山后连用三把大火,挫动曹军的锐气。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其中火烧赤壁更是使得曹军大败。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让孙权派兵救刘备。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更显得他神机妙算。连周瑜都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上演空城计,退了司马懿五十万大兵。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一心一意操劳蜀国大小事宜,他六出祁山想尽快收复中原却不幸在五丈原逝世诸葛亮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仁德的刘备。他三顾茅庐不顾兄弟的劝告执意进山三请诸葛亮可见他礼贤下士。他宁每日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可见他的仁义。也正因为刘备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君主,才能让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三国演义》这本书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如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张飞长板坡吼退曹军,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等。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前要思考清楚要考虑这件事带来的后果在学习上不能骄傲自满因为骄兵必败,我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以上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感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等到姜维连夜差人修好栈道后,整顿好军粮兵器后,调遣好船只后。又一次向后主表奏,说他要率军攻打魏国。后主刘禅看表奏之后,表示他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让姜维去带兵攻打魏国。每次我看到他决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种犹豫不决。从未有过自己的决定,也从未有一个当好君主的模样。真是丢他爹刘备的脸。

谯周给刘禅说,请一定要阻止姜维进军攻打魏国。我夜观天象发现,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现大篓子,所以还是不要让姜维打仗的好。后主听了后,就说让姜维试一试,如果打了败仗就再阻止他。谯周听了后,就回家装病不上朝了。我看了这些内容,发现一件事,你们古人都好装病,一旦遇到挫折。你们古人的心灵就那么脆弱,不堪一击吗。不过诸葛亮也装过病,但他装病,是为了让刘备当上皇帝。那个时候,大臣们都想让刘备当皇帝,但刘备就是万般推辞,最后呢,还不是当了。所以说,这种事,推辞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维临出发前,问他的部下廖化说:我现在出师,一定要恢复中原,我应当先攻打哪里?廖化也是个老实人,直言不讳,直接说这仗没法打,我没法决策。姜维听了后生气啊,直接让廖化留守汉中。自己决定去洮阳。廖化啊廖化,你说你,刘禅都说让姜维带兵出去打仗了,你这个时候再说,这仗不好打,我没法决策。任谁都会生气,更别提姜维。

邓艾和司马望(又是你俩)那个时候正在谈兵,听说这件事情后,就派人去打探姜维要去哪里。司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阳去了,就问邓艾,姜维多计,难道是假装攻打洮阳实际上是攻打祁山呢?邓艾这个聪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维这是要真的攻打洮阳。

司马望知道后,肯定是各种好奇。邓艾就说,每次姜维都出现在咱们有粮食的地方,现在洮阳那里没有粮食,姜维一定料想我们只守祁山,不守洮阳,所以他才攻打照样。如果他得到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积粮草,联结羌人,缓缓图之。司马望又问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司马望真的是好爱问问题啊。邓艾也是真的喜欢回答问题。邓艾说,咱们可以先撤走这里的军队,兵分两路去救洮阳。距离洮阳有二十五里远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这是洮阳的咽喉之地。你引一军在洮阳埋伏,偃旗息鼓,大开西门。我再引一军埋伏在侯河,这样一定能大获全胜。

他们计划好后,各自按照应定的计划行动。只留下一个不出名的将军留守祁山寨。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